我国要通过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缓解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争取到2015年时,建成2个日产能5万-10万吨的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20个日产能万吨级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淡化海水能力达到220万—260万吨/日;鼓励沿海缺水地区在保障公共饮水安全前提下创建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在满足相关指标要求、确保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允许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系统。选择居民多、淡水匮乏,关系国家海洋权益的海岛作为海水淡化示范海岛,将海水淡化水作为这些海岛的新增供水的******水源;要求在沿海淡水资源匮乏或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高耗水工业项目,要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作为锅炉补给水和工艺用水水源。
目前,中国海水淡化的日产能已达66万吨左右,浙江、天津、河北、辽宁等地发展很快。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尤金德透露,浙江已有万吨级的膜处理设施投入使用。舟山六横岛上的居民现在主要靠海水淡化生活,并准备向其他岛屿供应淡水。
在天津,每天有6000吨经过淡化的海水进入自来水管网。北京也在比较海水淡化方案与南水北调方案的优劣,未来很可能会从河北曹妃甸每天调取数十万吨淡化后的海水,掺入自来水管网中,供居民使用。
整个海水淡化产业链涉及到的行业和企业是非常广泛的,这个产业能够拉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举个例子,北京市100万吨海水淡化项目,粗略估算一下,海水淡化厂的初步投资大概在80亿人民币左右,那么有关的淡化水的输送、储存、提升泵站的投资据预计将近200亿人民币。仅仅是一个100万吨海水淡化厂的建设和水的供应,就需要200多亿元的投入。
随着今年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密集出台,海水淡化产业的春天已经到来。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12个部门正在积极协调联动,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海水淡化产业的着眼点是要从过去的产出淡化水,变为把淡化水卖出去、用起来,让海水淡化大规模地走向市场,实现商业化运行。